在无影灯下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是患者术前的“心理疏导员”、术中的“疼痛消除者”和术后的“复苏守护人”,他们用贴心的问候和细致的操作,守护广大患者的健康,他们是区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医务人员。
麻醉起源于古代,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尝试用草药进行止痛麻醉。进入20世纪,麻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,1949年,中国创建了第一个麻醉科,麻醉科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科。“很多人认为麻醉医生很清闲,手术开始前打一针就没事了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”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罗毅说道。
术前,麻醉医生会进行详细访视,了解患者病情和过敏史,与患者沟通麻醉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,减轻患者紧张、不安情绪,给患者一剂“定心丸”。术中,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方案,为患者提供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,让患者进入无痛状态,手术过程中,时刻监测病人的心率、血压、呼吸等生命体征,一旦发现异常,立即采取救治措施,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。术后,将患者送入恢复室,继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,如出现不适则进行相应处理,让病人能够舒适地度过恢复期。

麻醉的应用场景不仅是在手术室,还在胃镜、肠镜、气管镜等诊断性检查,以及无痛人流和无痛分娩中,麻醉医生将通过麻醉药物的精准把控,减少患者疼痛和不适感。除此以外,麻醉在急救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、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,麻醉医生会迅速进行心肺复苏、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,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。
与其他科室相比,麻醉科面对的患者群体往往更为广泛,手术种类呈现年龄跨度大、疾病种类多等特点,一些较高难度的手术均需要在麻醉科医务人员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。
近日,80多岁的赵奶奶因发热到区人民医院就诊,经过泌尿科会诊,确诊患者患“尿源性脓毒血症”,需紧急手术。患者入院时神志淡漠无法交流,体温高热,心率高达170次/分钟,需要立即解决梗阻,控制感染才能挽救生命,手术势在必行。由于患者高龄且合并症多,无论是手术还是麻醉都有很大风险,但由于患者无法完成局麻配合,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,决定对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。“手术前,我们准备了抢救设备和血管活性药物,平稳诱导,积极抗炎,因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随时都在变化;手术中,我们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。”罗毅说道。随着泌尿外科迅速而精准地完成手术,患者在经过多学科治疗后,最终转危为安。

还有一名40多岁女性患者,因腹部巨大肿物压迫胸腔引发顽固咳嗽而入院,患者腹部肿大犹如“怀着足月双胎”的肚子,与四肢的瘦弱格格不入。妇产科接诊后与麻醉科会诊,经综合评估,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手术。术前,制定详尽的围手术管理预案,由于巨大肿物占位引起腹内压很高,压迫腔静脉回心血量剧减。开腹后快速引流压力骤降,远端血流大量回心可导致急性心衰,因此分阶段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的变化维持血压、血容量、心率等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麻醉的重中之重。手术过程中,妇产科通过减小肿物切口使囊液的释放速度减慢,麻醉医生则通过精心调控,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,减少回血量激增和骤减对心功能的冲击。手术历时2小时,清除肿物内囊液竟达20000ml(约20公斤),术后20分钟患者苏醒并安返病房。
1979年,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创建,经过发展,麻醉科现有医护人员23人,其中医生10人、护士13人,副高1名、中级职称14名。从清晨到日暮,初心不变守护患者生命安全,2023年累计完成手术麻醉4000余台,手术室外麻醉4000余例。

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,患者对麻醉的需求不断提升,为提升手术安全性,区人民医院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,临床经验丰富的学习型麻醉团队。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,了解最新的麻醉技术和研究成果,并应用于临床。定期举行学习交流会,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巧,积极参与各种手术和救治,不断累积经验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,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麻醉服务。
未来,个体化麻醉将成为主流,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、生理特征、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,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。通过与外科、肿瘤学、产科等多学科的深度合作,共同研究和解决疑难复杂的临床问题,同时,也将应用麻醉学在疼痛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、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。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将紧跟时代步伐,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术,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