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症医学科(ICU),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地方。这里,汇集了全院病情危重的患者,死神终日在病房游荡,想要夺走脆弱的生命。这里,也有24小时的生命守护者,他们与死神竞速,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。“我们能做的就是与死神争夺生命,哪怕只是一丝希望,我们都绝不放弃。”涪陵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李林蔚说道。

李林蔚的从医之路源于父母的期望,但让她真正爱上医学的是那些与患者共同战斗的日子。在来到重症医学科之前,李林蔚作为一名全科医生,无论是内科、外科,还是儿科、妇科,她都能独当一面。随着职业规划的逐渐清晰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,她被重症医学科所吸引。“重症医学科面对的是病情最为危急的患者,每一例病例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通过自己的所学,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。”李林蔚说道。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,李林蔚七点多抵达医院,为接下来的交接班做准备。上午八点,在主任何奇娟的带领下,李林蔚与夜班的值班医生、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,她仔细查看患者的最新检查检验结果,对比前一天的各项指标,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。查房结束后,李林蔚立即着手编写第一批医嘱,确保治疗措施及时到位。工作期间,她始终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,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。

时间在忙碌中飞逝,下午三点,来到了家属探视时间。“医生,他好久才能苏醒?”“医生,我爸爸还需要上呼吸机吗?”“她手术恢复得怎样?好久可以转到普通病房?”……面对家属的询问,李林蔚总是耐心地进行解答。她说话平缓,语气谦和,脸上始终挂着微笑,给人一种安心感。李林蔚说:“在这里,患者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我们,对待患者,要像对待家人一般耐心、用心。”随后,李林蔚参与教学讨论和病例分享。她深知,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,她总是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进行学习,通过线上课程学习、主题培训和查看专业书籍的方式,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。

防护门、呼吸机、监护仪、白大褂、病危通知书……在外人看来,ICU的世界冰冷又恐惧。而事实上并非如此,像李林蔚这样的一线医生,披着“冰冷”的外衣,做着神圣、温暖、充满力量的事。
不久前,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位50多岁的脑外伤病人,在工地工作时不慎从高空摔落,满头鲜血,出现意识不清,呼之不应的症状。急诊送入医院,心胸与神经外科紧急施行手术,随后送入ICU进行后续治疗。术后1到2周是恢复的关键时期,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。由于颅脑外伤对大脑影响较重,患者恢复过程中出现肺病感染,李林蔚与主任何奇娟共同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,患者的病情日趋稳定。“得知患者很疼爱孙子,我们录制了孙子的声音每日播放,试图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意识,并给家属科普颅脑外伤的相关知识,每天保持至少1次的病情沟通,如果家属某天来不了医院,也会进行电话沟通。”李林蔚说道。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,患者病情稳定,顺利脱机拔管后,转入心胸与神经外科,最后顺利康复出院。

曾有一位70多岁的患者,因多脏器衰竭而收治入ICU,白天的病情平稳,但晚上心率突然降到34次/分,血压45/28mmHg,警报声响起,李林蔚和护士当即施展抢救,推肾上腺素维持心率,去甲肾上腺素、间羟胺静脉泵维持血压,同时进行心肺复苏,经历四个小时的抢救,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。汗水浸湿了李林蔚的衣服和头发,巨大的挫败感迎面而来。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我们注定要比其他人经历更多生死,不放弃每一次抢救机会是我不变的信念。但面对死亡,我们要迅速调整心态,后面还有更多患者需要我们。”李林蔚说道。

涪陵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1年,是重庆市重症医学联盟单位,重庆市体外膜肺氧合(ECMO)联盟成员单位,荣获涪陵区“青年文明号”先进集体称号,主要收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、ARDS(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)、急性中毒、重症急性胰腺炎、AECOPD(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)的困难撤机、急性肺栓塞、多发伤、重症病理产科、脓毒血症及其他专科危急重症的患者。

科室目前有医务人员19名,其中医生5名(副主任医师1名、主治医师2名、医师2名),护理人员14名(副主任护师1名、主管护师6名、护师6名、护士1名)。重症医学科始终坚持“患者至上,生命至上”理念,用坚守和责任真诚诠释着医者仁心,用团结与协作守护着重症患者的最后防线。